《熊彼特傳》
(德)安奈特·舍爾佛著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年1月
一個天才,,一個會痛苦、會嫉妒,、會自私的凡人,,一個學術研究的產量,、質量和持續(xù)性都使其他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巨人,一個窮其一生不斷與悲傷,、挫折和自我懷疑卓絕斗爭的戰(zhàn)士——這個人就是約瑟夫·熊彼特,,一個我們陌生的熟人。 熟悉他,,很多時候是來自他人的引用,、轉述甚至評價。只有讀過舍爾佛的《熊彼特傳》,,或許才能體會為什么保羅·克魯格曼在評價熊彼特時會以憐憫,、同情的口吻,他說“在熊彼特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伴隨著這位偉大經濟學家的始終是一種悲情和孤寂,;他的理論(主要是‘創(chuàng)造性毀滅’理論)在其去世多年后才為世人所接受與推崇,其‘經濟財富守護神’的盛名與其匆忙的一生相比,,也顯得姍姍來遲,、步履蹣跚�,!� 這便是熊彼特,。一個被《商業(yè)周刊》贊賞為“美國最熱門的經濟學家”的人,一個在加爾布雷斯看來是“這個世紀最老練的保守派”的人,。 不可否認,,熊彼特復雜、矛盾,、焦慮,、糾結,并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其實在舍爾佛《熊彼特傳》之前,,就有不少關于熊彼特的傳記。 正如李華芳在《創(chuàng)新的先知——評熊彼特的幾本傳記》一文中寫道:“就麥克勞的新版本和洛林,、斯威德伯格,、施建生的三本熊彼特傳記而言,斯威德伯格的傳記其實更像是將熊彼特放在一個社會經濟學的框架下來思考的論文,,因此在生動性和易讀性方面都比較欠缺,。但對于解讀熊彼特的思想而言,可能是一個不同于以往的新角度,,或者恰如斯威德伯格告訴我們的那樣,,是重新發(fā)掘熊彼特的偉大思想,。而洛林的版本則是相當出色的綜合了熊彼特的生活和研究,不乏引人入勝的細節(jié),,也有對熊彼特理論淵源以及成型過程的描述,,更夾雜了學生對老師理論的理解�,!敝劣谑┙ㄉ�,,盡管他宣稱自己是熊彼特的學生,但實際上只是在哈佛念碩士期間,,聽過熊彼特的課而已,。施建生寫的熊彼特版本,由于同為中國人(施建生現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文字通暢、易讀自然不成問題,,但主要缺點在于不及斯威德伯格等來的深入,,在探討熊彼特的思想方面,也顯得較為泛泛,。 相對而言,,舍爾佛版的《熊彼特傳》可能不是在理論探究上最深刻的,也不是在野史趣聞上最八卦的,,甚至和徐則榮與殷鳳版的“熊彼特”相比,,也不是最適合做啟蒙讀物的。但舍爾佛筆下的熊彼特其大起大落的內心世界被完整,、立體地呈現了出來,,而這一切是其他非心理學科班出身的作者所無法駕馭的。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熊彼特可以是不再陌生的熟人,,除了細讀他為他帶來聲望的《經濟發(fā)展理論》、《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和《經濟分析史》“三部曲”外,,舍爾佛的《熊彼特傳》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