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世博會上,,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場館不勝枚舉,,每個場館都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造型酷似“冰壺”的芬蘭館的白色外墻十分引人注目,其“魚鱗外墻”就像由一塊塊冰搭建而成,,實際上這是一種新型紙塑復合材料。瑞士館則是一個用帷幕覆蓋的開放空間,,這種新型的帷幕用大豆纖維制成,,既能發(fā)電,又能在展出結束后被天然降解,。 意大利館采用了一種最新發(fā)明的多樣化材料——“透明混凝土”,。這種加入了玻璃質地的混凝土材料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漸變,,還能隨時感知建筑內外部的溫度、濕度等,。 非洲館四個達9500平方米的外墻立面,,所用材料為國際上非常先進的UV墨水,它既環(huán)保,,又能防紫外線,,還絕不會褪色。 丹麥館外幕墻通體潔白,,屋頂則是一層淺淺的藍色,,給人海邊清涼之感。這種人工材料具有熱反射特性,,能在夏季讓整幢建筑保持陰涼,。展館外墻采用鋼板構成,布滿小孔,,成為整個場館的自然通風與采光器,。 英國“零碳館”更是奇妙無比。首先是墻體表面附著的特殊熒光涂料,,能將白天儲存的太陽能量在夜間釋放熒光,,減少照明能耗,使展館成為會發(fā)光的房子,;在報告廳里,,89把座椅都是用廢紙板、舊易拉罐,、廢棄光盤等物品制成,;最讓人難忘的是主題餐廳,游客們不僅能吃到新鮮的有機食物,,而且連餐具也是可以食用的,,它們都是由餅干制成,而吃剩下的食物和多余的“餅干餐具”,,又將被生物能鍋回收,,用來發(fā)電、發(fā)熱,,從而形成真正的“無垃圾餐廳”,。 澳門館屋頂和下半部均由通透的玻璃構成,這些玻璃均為可回收物料,,當中包括具有隔熱及降低噪音功能的中空玻璃,,可以降低20至36分貝不等的噪音。展館外墻的上半部是一排排百葉形太陽能板,,這些太陽能板都是可以活動的,會根據(jù)光線的角度轉動30度到45度,既能發(fā)電,,又能起到遮陽的效果,,可以提供場館的所有運作能源。 不能忽略的還有中國館,。外墻材料均為無放射,、無污染的綠色產(chǎn)品,所有的門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僅可通過反射熱量降低能耗,,還能通過特殊涂料將陽光轉化為電能并儲存起來,為建筑外墻照明提供能量,。 還有許多場館不約而同地采用了竹藤等自然材料,。建筑面積3300平方米的萬科館建筑外墻面使用秸稈板,它的硬度不低于實木,,阻燃性和抗潮性指標都很好,,其七個圓臺就像七座麥垛矗立在浦江西畔,向人們詮釋著自然平衡的和諧之美,。除了使用自然材料,,還有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自然降溫等特點,。 西班牙館的外觀遠看就像是一個藤條籃子。西班牙館設計師貝納德塔·達格利亞布艾表示,,西班牙館外墻都由藤條裝飾,,通過鋼結構支架來完成,線條呈流線型,。藤條設計是建筑的一種趨勢,,在防濕、防火方面都沒有問題,。上海世博會西班牙總代表哈維爾·貢德則表示,,西班牙館的建筑材料是最環(huán)保、最傳統(tǒng)的,,“藤條這項古老的手工藝無論在西班牙還是中國都有悠久的歷史,,藤條材料的廣泛應用如同連接中西方的橋梁�,!惫S爾·貢德說,,“展館全部使用環(huán)保、可持續(xù)性的材料,,頂部的太陽能板為建筑提供能源,�,!� 國際竹藤組織館位于世博園B片區(qū)國際組織聯(lián)合館內一角,以竹子為材料搭建而成,,地板也是竹子壓平鋪就,。 總投入800萬美元的印度館,主打“零化學物質”設計,,用楠竹網(wǎng)格與鋼筋混凝土打造的天花板,,一眼望去,就像一座長滿了藤蔓與花叢的山坡,,該展館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都是可再利用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