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2-16 本報駐倫敦記者:馬建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國際油價一段時間以來波動很大,,半年內從最高的每桶超過78美元落至60美元左右。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加油站的燃油價格卻可以用“漲得容易跌得難”來形容。
有統(tǒng)計顯示,,在此番油價回落之后,,英國零售汽油、柴油的大公司雖然先后宣布降價,,但降幅十分可憐,。對此不滿的英國消費者要求給個說法,而燃油供應商則紛紛強調其價格是合理的,。
按照英國汽油和柴油零售商的說法,,英國國內油價變動不可能與國際完全同步。而且,,從國際市場的原油到加油站零售的燃油,,其中的成本包含加工、運輸,、儲存,、分類、油站建設,、運營等等,,因此,對英國國內的燃油零售價格來說,,國際油價的參考性不大,。
事實上,當國際市場油價上調時,,英國的石油公司可謂反應迅速,,馬上采取抬價措施,而當市場出現(xiàn)回落時,,公司卻常常以各種理由推延調價,。消費者普遍認為,燃油零售企業(yè)通過此舉將更多的差價塞進了自己的腰包里,。
在英國燃油供應商逆市不降價的諸多理由中,,提及最多的是政府稅賦過高。以英國零售的無鉛汽油為例,,如果每升定價80便士,,其中21便士是政府征收的稅收。另外,,按照這些公司的說法,,在油價高漲時,他們盡量保持了零售價格上升不至于過猛的做法,,從而損失了很多利益,。因此,在國際油價回落時,,他們自然有理由放慢步伐“自我彌補”,。
另外,一些公司還指出,燃油價格漲幅高于通貨膨脹是因為石油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以加大石油勘探和開采,,而且新技術的研發(fā)費用也在不斷提高,,而這些投入都是有利于國家和國民長遠利益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