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像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國寶”級的書畫文物也不多,而能夠鑒定這些“國寶”的著名鑒賞家就更屈指可數(shù),。曾在解放初發(fā)現(xiàn)《清明上河圖》《簪花仕女圖》真跡的楊仁愷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可惜的是,被人譽為“國眼”的全國書畫巡回鑒定專家組成員,、遼寧省博物館名譽館長楊仁愷先生,,1月31日仙逝于沈陽,享年93歲,。2月15日,,楊仁愷先生追悼會舉行,各級領導和文博界的人士深切表達了對先生的崇敬和懷念,。
 |
由楊仁愷鑒定出的《簪花仕女圖》真跡,。本報資料照片 |
搶救鑒別清宮散佚書畫上百件
楊仁愷的傳奇經(jīng)歷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解放初期,,正是由于他的慧眼識寶和不懈努力,才使得上百件散佚的歷代珍貴書畫重新被收回到國家懷抱,。 楊仁愷是四川省岳池縣人,,幼年喪父、家道貧窘,,對書畫鑒定并非“科班出身”,。但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早在成都擔任中學教師時便對古代文物和古今書畫產(chǎn)生濃厚興趣,。 抗戰(zhàn)時期,楊仁愷和當時寓居重慶的郭沫若,、沈尹默等文化名人交流密切,,更與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結(jié)下了師友之情,�,?箲�(zhàn)勝利移居北京后,楊仁愷有空就“泡”在琉璃廠和廠甸,,與書畫鑒賞家張伯駒,、徐石雪,、陳半丁等志同道合,披覽歷代藏品,,交流鑒定心得,。 1949年,人民共和國浴血誕生,。翌年,,楊仁愷受聘于東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這一次他的所學所長有了用武之地,。1952年,楊仁愷參加了東北銀行存歷代書法名畫整理鑒定和撥交東北博物館的接收工作,。 有一天,,楊仁愷從庫房中拿出一長卷慢慢展開,5米多長的絹本上是一幅波瀾壯闊的古代風俗畫,。楊仁愷眼前一亮,,急切地尋找款識和題跋,可惜的是,,這幅題為《清明上河圖》的巨作并沒有作者署名,只是畫后有金代張著的題跋,,明確作者為張擇端,。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歷代仿作摹本甚多,贗品充斥坊間不計其數(shù),,這一幅是真的還是假的,?楊仁愷以自己的淵博學識進行鑒定,最終確認此畫為張擇端的真跡,。不久,,這幅800年前的稀世珍寶被調(diào)入故宮博物院。 那一段時間里,,楊仁愷先后鑒定出《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百余件歷代書畫珍品,。也是在那一段時間,楊仁愷奉命奔赴長春等地清查偽皇宮流散歷代書畫和善本圖笈,,開展追繳工作,。在公安機關的協(xié)助下,楊仁愷用三個月明察暗訪,,共追回被據(jù)守偽皇宮的國民黨兵盜掠的內(nèi)府散佚書畫130多件,。 楊仁愷一生為保護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不遺余力,慧眼識寶鑒寶的故事舉不勝舉,。上世紀60年代初,,楊仁愷有一次到北京出差,,沒住旅店住在榮寶齋。有一天營業(yè)科的同志跑到后院,,說有一個年輕人送來一包殘破紙片,,想請楊仁愷幫忙看一下是否有價值。楊仁愷出來一看,,發(fā)現(xiàn)這些殘破紙片全是寶貝,,內(nèi)有北宋大書法家米芾的《行書苕溪詩》等書畫珍品。經(jīng)過一個上午,,楊仁愷拼出了僅缺5個字的米芾長卷,,榮寶齋以1600元的價格買下了無價國寶。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190篇手稿,,原本由蒲氏后人蒲文珊珍藏,。1948年土改時,這些珍貴手稿成了遼寧省西豐縣元寶溝農(nóng)會挖出的“浮財”,,準備用來燒火取暖,,后被一位縣干部發(fā)現(xiàn)上報。經(jīng)楊仁愷幾個月的逐字�,?�,、研究判斷,最終認定是蒲松齡真跡,,現(xiàn)庋藏于遼寧省圖書館,。
8年全國巡回鑒定過目書畫6萬件
1983年,時任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的楊仁愷接到通知,,參加了由全國最著名的7位大師組成的專家組,,開始了長達8年之久的古代書畫全國巡回鑒定工程。專家組成員中,,當年68歲的楊仁愷和劉九庵算是“年輕人”,,啟功、謝稚柳,、徐邦達,、傅熹年、謝辰生則已年過古稀,。7位專家行程數(shù)萬里,,足跡遍及全國25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208個書畫收藏單位及部分私人收藏場所,,共過目書畫作品61596件。 8年時間里,楊仁愷等7位專家以飽滿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鑒定工作中,,對國內(nèi)現(xiàn)藏古代書畫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大師們辨明了許多原來模糊不定的作品,還在各地發(fā)現(xiàn)了原作為贗品保管的宋,、元,、明各時期代表畫家傳世稀少的佳作,基本摸清了中國內(nèi)地現(xiàn)存古代書畫的全部底數(shù),。 文博界人士一致認為,,那一次的全國書畫鑒定工作,不但為研究中國書法史,、中國美術(shù)史提供了一份詳實權(quán)威的資料,,更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對中國文博事業(yè)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令人欽佩的是,,作為一名著名鑒賞家,楊仁愷家里卻沒有一件古董,。楊仁愷的朋友,、畫家李樹基說:“不是沒有人送他古董,而是有人送給他之后他就捐給了博物館,,而且不是以自己的名義捐,,是以給他送文物的人的名義捐。這是難能可貴的,!”李樹基還十分欽佩楊仁愷的為人謙和低調(diào),。楊仁愷受聘擔任新加坡國家美術(shù)館、亞洲文化館顧問,。有一次楊仁愷到新加坡后與李樹基去看畫展,他堅持不麻煩任何人,,只是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去看,。
著作等身創(chuàng)立古代書畫鑒定學
楊仁愷在遼寧省博物館工作55載,積累了豐富的文物鑒定經(jīng)驗,,對書畫,、碑帖等類文物的研究均具有高深的造詣。他潛心于學術(shù)研究,,無論在任何艱難環(huán)境下,,始終如一,堅持不懈,。圍繞中國書畫鑒賞,、考訂、書畫史研究等課題,楊仁愷追根溯源,,考據(jù)詳盡,,見解獨到,著述宏富,。 他先后發(fā)表了《試論魏晉書法和王羲之父子風貌》《隋唐五代書法藝術(shù)演進軌跡》《晉人曹娥誄辭墨跡泛考》,、《唐歐陽詢“仲尼夢奠帖”的流傳、真贗和年代考》《唐張旭的書風和他的“古詩四帖”》等百余篇極具學術(shù)價值的論文,;著有《聊齋志異原稿研究》《沐雨樓文集》等專著十余部,;主編了《中國美術(shù)全集·隋唐書法卷》《中國古代書畫圖錄》《中國古今書畫真?zhèn)螆D典》等大型工具性圖書數(shù)十部。特別是他歷時30余載寫就的《國寶沉浮錄》,,是惟一全面研究清宮散佚書畫流傳歷程與歷史藝術(shù)價值的巨著,,一版再版,影響巨大,。 楊仁愷深知中國古代書畫博大精深,,非一人之力一役之功所能探討明白,必須后繼有人薪火相傳,。他殫精竭慮編著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學稿》,,開創(chuàng)性地以科學概念定義書畫鑒定,構(gòu)建了中國書畫鑒定學的體系框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主編的《中國書畫》一書,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中國書畫發(fā)展歷史與鑒定,、鑒賞知識,,成為專業(yè)學習與研究的權(quán)威讀本。在長達60年的學術(shù)生涯中,,先生為后世留下了數(shù)以千萬字的極具價值的學術(shù)成果,,堪稱一代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