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一則消息說,,美國洛杉磯新破獲一起汽車保險詐騙大案,,涉案人員上百人,其中大多數(shù)又是醫(yī)生和律師,。人們不解:這些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為了錢居然可以不擇手段,?
其實,,比起國內正在上演的諸多財富“變態(tài)劇”,這種案件只怕是小巫見大巫了,。鋪天蓋地的短信陷阱,,屢禁不絕的盜版產品,魚貫而行的黑心礦主,,前赴后繼的腐敗高官……這些玩著火,、走著鋼絲的各色人等,動機也全是為了一個字:錢,。而且和國外相比,,這些陷阱已越來越詭秘和不易察覺,仿冒技術已越來越高明甚至足可以假亂真,,斂財心理也更張狂而且肆無忌憚。難怪有人驚呼:“財富總是帶著血腥而來,,卻披著光環(huán)而去,!”因此,憑良心說,,民間的“仇富”情緒之所以揮之不去,,與這樣的的社會狀態(tài)不無關系。
君子“取”財,,不可無“道”,。如此之多的人不按規(guī)距出牌,甚至不拿公德和法律當回事,,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犯罪成本太低,。在美國,,據(jù)說一個醫(yī)生收了紅包,一輩子都別想在美國的醫(yī)學界混,,這種高昂的“代價”,,足以震懾效尤者,讓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們現(xiàn)階段之所以會有這么多,、這么猖狂的斂財者,一方面是社會發(fā)展初期的歷史規(guī)律使然,,另一方面,,就是源于我們的誠信體系不夠健全。具體說來,,就是對不法行為的發(fā)現(xiàn)機制不夠敏銳,,對構成犯罪的懲戒機制不夠嚴厲,資源共享的信息披露機制不夠完善,。我們如果也有這樣的法治體系:一個人有意賣了一塊過期蛋糕,,他(她)的后半輩子就很難再做食品生意了,哪怕改做其他行業(yè)也非常困難,,此時你再看他(她),,還敢胡來嗎?
當然,,這種無“道”之行,,只是財富積聚的一種極端形式。這種形式需要我們從道德和法律層面來加以防范,。我們見得更多的,,是那些非極端的、廣泛存在而且潛移默化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形式,,比如,,許多人變得更愛攢錢了,不想也不敢亂花錢了,。中國人的儲蓄率已高居世界第一位,,儲蓄額已超過15萬億元,而且還在不斷增長,。加上一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由此形成的流動性“猛于虎”的擔憂,時刻縈繞在政府和經濟學家們的心頭,。
不斷增長的儲蓄額,,與其說代表了一種不斷膨脹的財富,不如說反映了一種不太正常的心態(tài),;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歷史和文化形成的“蔭庇”思想和守業(yè)觀念帶來的,,但也折射了在長期收入和福利變數(shù)過大的背景下,,人們內心深處的那種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換句話說,,收入預期的不確定,,社會保障的不完善,迫使中國人不得不“愛”起錢來,。即便是那些�,;乖p、作奸犯科的斂財者,,也不能排除部分是因為這種原因才鋌而走險的,。
社科院的一項調查表明,我國工資總額占GDP的比例,,1989年尚為16%,,2003年則下降到12%。而美國的這一比例,,則在50%以上,。去年以來,百姓生活用品紛紛漲價,,教育與醫(yī)療費用依然“深不可測”,,加上變數(shù)同樣巨大的養(yǎng)老問題,人們的“幸福預期”必然大打折扣,,攢錢防“變”自然順理成章,。
如果說,極端的斂財方式反映了我們的監(jiān)管乏力和執(zhí)法漏洞的話,,那么,,百姓攢錢、消費不振體現(xiàn)的就是我們的制度缺陷,。前者挑戰(zhàn)的是社會公德和法律底線,,后者挑戰(zhàn)的則是政府和經濟學家的聰明才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