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D有六大特征,,遇到了趕緊跑”“有的孩子看著正常,,其實是ADHD,快來測一測”……近期,以在線“診斷”NPD(自戀型人格障礙),、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為標題的視頻在網絡上大量傳播,不少人“被確診”,。這樣的在線“診斷”是否靠譜,、可信?“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調查,。
“對號入座”即可識人查?。?/strong>
“NPD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缺乏同情心,,利用他人達到自己的目的,且不會反思自己的錯誤”……一段時間以來,,短視頻平臺出現(xiàn)大量關于NPD的分析視頻,,一些熱門視頻的點贊、評論,、轉發(fā)量多達數(shù)十萬人次,;不少網友留言覺得自己符合相關特征,自行“確診”后感到迷茫焦慮,。
除了看視頻給自己“對號入座”查病,,還有一些網友將相關特征套用到家人、同事或朋友等身上,,進而影響現(xiàn)實社交,。28歲的江小敏刷完關于NPD的視頻后,發(fā)現(xiàn)一位同事完全能“對上號”,,“現(xiàn)在我和其他人都會互相提醒,,盡量避免和他接觸”。
那么,,只要符合視頻里的描述,,就是NPD嗎?
北京安定醫(yī)院臨床心理中心副主任醫(yī)師李穎說,,NPD的診斷非常復雜,,需要考慮一些特質是否持續(xù)存在并導致明顯的社會后果等,不能僅憑某個行為就下結論,。
記者了解到,,由于精神障礙等存在多種表現(xiàn)形式,準確識別和診斷較為困難,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對NPD診斷標準多次作出修訂,。
同樣,,備受家長關注的ADHD“診斷”視頻也不能作為“確診”依據。
“家長特別容易受到這類視頻影響,?!睆V西壯族自治區(qū)婦幼保健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yī)師雷靈說,孩子成績不好,、孩子性格不夠“完美”,、孩子有多動癥……之前就有家長根據視頻“診斷”孩子的行為,甚至輕信一些機構或個人推薦的“療法”,、保健品或藥品,。
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wèi)生防治中心副主任黃長群說,相關心理疾病須由具有執(zhí)業(yè)資格的專業(yè)人員根據診斷標準進行判斷,,醫(yī)生要綜合考量癥狀的嚴重程度,、持續(xù)時間、既往史,、刺激因素等,,還要與其他疾病進行辨別,這既要求專業(yè)知識,,也需要臨床經驗,。
從在線“診斷”到帶貨變現(xiàn)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在線“診斷”心理的視頻,,先以NPD,、ADHD、抑郁,、焦慮等為熱門話題吸引關注,,通過話術激起需求后,再推銷課程,、保健品,、一對一咨詢輔導等收費項目,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鏈條,。
在一些社交平臺上,,有不少打造心理博主的教程帖,包括起號,、引流到變現(xiàn)全套流程,,小到文案、字體,、配圖,,大到賬號定位,、策劃內容、受眾分析,,一應俱全。
記者發(fā)現(xiàn),,在多個短視頻平臺的直播間,,一些主播自稱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師等,,宣稱可以“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你的孩子是不是有厭學,、逆反,、焦慮、沉迷手機等表現(xiàn)”“家里孩子有這樣問題的都來加老師,,不然找‘白大褂’可能得休學影響孩子”……有家長信以為真,,紛紛留言或連線主播求解。
這時,,主播就會開始推銷課程,、保健品、一對一咨詢輔導等收費項目,。直播間里會有非常明顯的“加微信或群聊”等標識,,主播也不斷重復“先點關注,加上互助群”“看屏幕提示添加老師的‘微’,,領取免費試聽課程”……為規(guī)避平臺禁用詞,,主播還用“白大褂”指代醫(yī)生、用“吃片片”指代吃藥,、用“YY”指代抑郁,。
在一個直播間的商品鏈接里,記者看到多個以“訓練營”“體驗營”“成長營”等為名的課程產品,,價格從十幾元至幾十元不等,。主播聲稱這些課程可以用幾天時間或幾個步驟戰(zhàn)勝某個心理問題,銷量多的達幾百單,。
這樣的直播間在短視頻平臺不在少數(shù),。有的直播間售賣課程標榜“名師”,價格從299元到599元不等,,銷量不低,;還有價值1980元的“xx老師粉絲見面會”,現(xiàn)場聽所謂的“心理大咖”講課,,學習心理知識,,面對面解惑,。
一名主播透露,視頻是促成與“潛在客戶”點對點聯(lián)系,、進而變現(xiàn)的關鍵一步,。“直播間里賣的課相對便宜,,私聊后會推價格更高,、時間更長的課程?!?/p>
多位曾買過此類課程的家長說,,課程內容參差不齊,有些所謂的家庭教育專家甚至引導家長強行砸掉孩子手辦,,來阻止其沉迷“二次元”,。
雷靈曾接診過相關病例,家長看了視頻后覺得孩子本身“有問題”,,輕信所謂的“專家”亂干預,。“這樣的‘亂投醫(yī)’行為潛藏風險,,輕者治療后未見改善,,嚴重者可能加重孩子焦慮,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向更深程度發(fā)展,?!?/p>
需對網絡信息保持理性
受訪專家表示,在線“診斷”心理問題視頻的火爆,,反映出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公眾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有所提升。但一些“診斷”類視頻專業(yè)性不夠,,不能起到科普作用,,反而會產生誤導,甚至造成心理傷害,。
廣西桂林市臨桂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防辦主任莫麗華認為,,互聯(lián)網平臺應加強對此類視頻的監(jiān)管,對內容離譜的視頻采取下架,、封號等處理,;相關部門加大對互聯(lián)網心理診斷與治療違規(guī)懲戒,并針對群眾切實需求推出內容形式更為豐富的公益性科普視頻,,給予一定流量傾斜,,避免出現(xiàn)“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多位一線醫(yī)務工作者表示,,如今精神心理服務樣式更加多元,,除了心理沙龍,、團體咨詢輔導,還有以科普為主的冬令營,、夏令營等活動,。但旺盛的需求之下,專業(yè)人才短缺,、獲取渠道缺失等情況依然存在,。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江濱醫(y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yī)師戴劍建議,進一步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擴大心理健康服務供給,探索從社區(qū),、學校,、網絡等多渠道搭建專業(yè)科普平臺,同時加大對心理,、精神衛(wèi)生等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和培訓力度,。
目前,江蘇等地已將部分心理治療項目納入醫(yī)保支付范圍,。受訪人士表示,,納入醫(yī)保后,更多人開始知道心理治療,,也有條件接受相關治療,,有助于專業(yè)診斷服務走進千家萬戶。
廣西南寧市心翔心理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林曉義等專家提示,,公眾要增強信息篩選和辨別能力,,從正規(guī)渠道學習、了解相關知識,,向專業(yè)的精神心理機構,、醫(yī)院等尋求幫助和支持,對網絡上的相關視頻和信息保持理性,,不盲聽盲信,、據此“確診”或“療愈”。
(經參調查線索征集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