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債危機使德國進退維谷 |
作者:鄭春榮
(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所/歐盟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
德國經濟在歐債危機中近乎“一枝獨秀”的表現,,把德國推上了歐盟領導者的地位,這是德國未曾預料到的,。畢竟長時間以來,,德國習慣于隱藏在法國背后“垂簾聽政”。然而,,這種對德國而言舒適的時光不再,。隨著法國的相對衰弱,德國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不過,,德國似乎很長時間里并不適應自己的領導角色,以至于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在2011年末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曾經表示:“與其說我擔心德國的強權,,不如說我開始擔心德國的不作為”,。當時熱議的一個議題是,,德國是否應該拿出更多領導力,甚至在歐洲充當“良性霸權”,。與會的德國政治家刻意保持了低調,。的確,當德國人真的想要按照自己的理念來應對歐債危機之時,,在其他歐盟國家卻重又出現了對德國的恐懼,;德國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考德爾的“歐洲突然之間都在講德語”的狂語,更是遭到了其他成員國的口誅筆伐,。由此可見,,在歐債危機中,德國處在一種兩難境地之中:一方面,,德國若不愿救助重債國家,,會遭到不愿承擔責任的指責;另一方面,,德國若是稍許展示自己的“肌肉”,,為歐債危機的應對定調,即會被認為德國企圖主宰歐洲,。
應對危機德國人從猶豫到獨斷
當2009年底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剛開始爆發(fā)時,,德國政府認為希臘人必須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并未把危機看作歐盟成員國共同的問題,。早期可信的德國救助希臘承諾的缺失,,也被認為增加了金融市場的緊張狀況,而且這也為德國街頭小報不負責任地大肆渲染提供了空間,,例如《圖片報》把希臘人描繪成懶惰,、腐敗之人。德國民眾的普遍感受是,,自己在“2010議程”下經歷了痛苦的社會福利削減換來的經濟成就,,又為何如今要為不負責任的、大肆揮霍的希臘人買單,。德國政治家在救助希臘上的猶豫正是迎合了這種民意,。
隨著歐債危機的日益惡化,德國最終不得不伸出救援之手,。但德國在歐債危機的應對上明顯采取的是一種雙軌戰(zhàn)略,,在展示與重債國家團結、引入和擴大歐債救助機制的同時,,要求所有成員國實施負責任的財政政策,,甚至提議歐盟設專門委員監(jiān)管希臘。為了整肅財政,,默克爾曾希望修改歐盟條約,,但是這將在多個成員國要走全民公決程序,,因而遭到了其他成員國的反對。最終在2012年3月2日的歐洲理事會會議上,,英國和捷克以外的25個國家和政府首腦簽署了《財政契約》,,其核心是引入了債務剎車:各成員國仿效德國在憲法或等值的法律中引入“債務剎車”,若未符合此規(guī)定,,可起訴至歐洲法院,;另外,倘若某個成員國未來違反結構性赤字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0.5%的上限,,就會啟動懲罰程序,,只有在各成員國特定多數表決同意情況下才能終止該程序。而且,,德國堅持,,只有那些批準了《財政契約》并相應實施了“債務剎車”的國家,才有權從歐洲穩(wěn)定機制中獲得財政援助,。這一要求此前在歐盟各成員國招致相當大的爭議和抵觸,。
德國認為,解決債務危機的唯一方案只能是德國式的,,即財政緊縮至上,,為此,德國政府拒絕引入歐元債券,,拒絕把歐洲中央銀行變成最后借款人,。默克爾甚至明白無誤地表示,“只要我活著,,就不會有歐元債券”,。雖然迫于法國和南歐重債國家的壓力,默克爾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讓步,,例如在銀行救助問題上,,允許歐洲穩(wěn)定機制將來直接向銀行提供資金,但德國堅持救助的前提是在歐洲中央銀行的領導下,,并預先建立起統(tǒng)一的銀行監(jiān)管機制,。
|
 |

3月18日,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左),、德國總理默克爾(中)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德國柏林出席歐洲工業(yè)家圓桌會議。新華社/法新 |
|
國內民意深刻影響德國政府政策
德國在歐債危機中堅持其“緊縮”至上的危機解決方式,,換言之,,德國認為歐洲只能通過變得更加德國,才能從危機中走出來,,這與德國的經濟治理理念有著緊密關系,。不僅魏瑪共和國時期以及二戰(zhàn)后初期的惡性通貨膨脹的夢魘依然銘記在德國人苦澀的集體記憶中,,而且德國戰(zhàn)后因堅持以穩(wěn)定為導向的貨幣政策所取得的經濟成就,更是增強了德國人以緊縮應對危機的信念,。哪怕德國迫于南歐國家的壓力,,在要求實施緊縮的同時,也被迫同意引入促進增長的政策,,但是,,德國對增長政策的理解也不同于國家:它強調的是結構性改革,而非簡單的財政擴張,。
但是,,也必須看到,默克爾政府的歐債危機應對明顯受到了德國國內民意的影響,,這突出表現在初期對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猶豫反應上,。此后,雖然由于歐債危機的不斷發(fā)酵,,德國不得不救助,,但由于民調顯示民眾對不斷擴大的救助行動的抵觸在持續(xù)增強,所以,,默克爾政府在歐債救助的談判中表現出了強硬立場,,這也是考慮到執(zhí)政聯盟在過去的幾次州議會選舉中連連失利的尷尬境地。默克爾在歐盟層面不容談判的立場得到了國內民眾的認同,,雖然民眾認為執(zhí)政聯盟的總體表現差強人意,,但是對默克爾的歐債危機應對的滿意度始終處在較高水平,形成了獨特的“默克爾現象”,。
危機襲來,,歐盟各國民族主義情緒顯著增加,德國也未能幸免,。雖然與歐盟其他成員國相比,,德國民眾對歐洲一體化的支持率仍然是較高的,但是歷史縱向觀察,,德國國內的疑歐情緒有所抬頭,。在過去,歐洲被視作德國問題的解決方案,;而如今,,歐洲日益被視作德國的問題所在。德國民眾普遍對歐洲一體化日益缺乏信心,。一份問卷調查表明,,對歐洲信心減少乃至沒有的德國民眾占63%;對于53%的德國人而言,,歐洲不再是其未來,。最近,,德國的疑歐主義又添新例證:目前,一群代表自由和保守思想的知識分子正在籌建“德國選擇”黨,,這是一個反對歐元的政黨,,在其支持者中例如也包括前德國工業(yè)聯邦聯合會主席亨克爾。這個組織反對歐債危機中德國給予債務國的巨額救助,,反對把歐盟轉變成一個轉移支付聯盟,,并要求取消歐元,恢復各國的貨幣,。雖然這個政黨要到4月才正式成立,,但是今年3月初的一份民調顯示,有26%的受訪者表示,,會在2013年9月的德國大選中投票給反歐元的政黨,。
德國國內疑歐情緒的增加不僅體現在民眾身上,也反映在政治精英中,。在以往,,歐洲一體化是一種跨黨派的“默認共識”,而如今,,歐洲政策成為了各黨突出自己形象,、爭取選票的議題領域,這一點清晰地反映在歐債危機中各黨之間及其內部不同的立場上,。例如,,在執(zhí)政聯盟內部,尤其是自民黨和基社盟一再在歐債危機救助問題上劃出紅線,,甚至脫離執(zhí)政聯盟的路線,,口無禁言,放出諸如“希臘可有序破產”,、“希臘退出,,并非世界末日”等的言論。執(zhí)政聯盟內部的不和諧聲音,,導致默克爾針對其在歐盟層面艱難達成的妥協(xié)方案,,往往無法在聯邦議會中取得“總理多數票”,而是被迫借助反對黨的贊成票過關,。另外一個奇特現象是,,聯邦議會每一次通過救助法案,就會有人訴至聯邦憲法法院,;雖然聯邦憲法法院最終都有條件放行了相關法案,,但是,這一舉動不僅拖長了德國政治決策過程,,而且增加了潛在的結果不可測性,。
總之,德國歐洲政策的內傾傾向在日益加劇,,這是指在以往,,德國政治家不同于民眾的短視,出于歐洲一體化的長遠利益,,敢于違背國內民意做出決策,,而在此次歐債危機中,默克爾政府始終出于選舉政治考慮緊跟民調,,害怕做出有違民意的決定,,會有損其所在政黨的選情以及執(zhí)政聯盟的團結。顯然,,德國政府的歐洲政策受國內民意驅動的特點明顯增強,。而且,來自聯邦政府內部,、聯邦議會各個政黨以及聯邦憲法法院等的阻力也限制了德國政府在歐洲議題上的作為,,這種阻力事實上使得德國政府在歐洲層面的談判中顯示出不容談判的立場,而這在某種意義上進一步使得德國成為各國的眾矢之的,,被指責只顧本國利益,,而不愿為了歐洲的團結做出必要的讓步。
德國要保持當前地位離不開一個強大的歐洲
不久前,,德國各個政黨的重要人物紛紛發(fā)表了通過全民公決來決定歐洲一體化未來的觀點,。其中,聯邦財政部長朔伊布勒(基民盟)的表述走得最遠,;他曾表示支持建立真正的政治聯盟,。這樣的政治聯盟勢必觸及德國《基本法》第20條聯邦制國家原則等不可變更的憲法內核,按照《基本法》第146條,,就必須通過全民公決制定新的憲法,。
但是,德國各個政黨在歐洲一體化到底應該往何處去以及應該走多遠的問題上并沒有統(tǒng)一立場,。尤其是基社盟表現出的態(tài)度更多的是希望利用全民公決來為阻止進一步讓渡主權到歐盟層面,。換言之,在某些人看來,,全民公決是通往“更多歐洲”的民主之途,,而另有一些人卻恰恰希望通過全民公決來阻止進一步讓渡主權到歐盟。這與英國表示要通過全民公決決定是否繼續(xù)留在歐盟,,是同樣的邏輯,。無論如何,鑒于德國執(zhí)政聯盟內部以及各黨之間的分歧,默克爾總理也承認,,目前討論在德國通過全民公決來就歐盟將來應具有怎樣的權限做出決定還為時尚早,。
目前,在德國民眾中,,反對把預算決定權和預算監(jiān)督權上交歐盟的人占了多數,。隨著歐債危機發(fā)酵時間的延長以及德國救助規(guī)模的擴大,民眾的反對意見還會進一步增加,。德國不少政界和經濟界精英也公開發(fā)表了德國的承受力已經到達極限的言論,。德國慕尼黑伊福研究所甚至已經測算好德國目前擔保的金額可能會給德國帶來怎樣大的損失,其結論是:若歐元崩潰,,德國最多要支付7710億歐元,。其他國家看到的是德國“這邊風光獨好”,而德國人看到的則是德國社會存在的諸多隱憂,,一個國內熱議的話題就是老年貧困,。
雖然歐洲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德國的立場,但是德國從兩德統(tǒng)一以來日益以本國利益,、內政需要為導向,,不愿再為歐洲的團結慷慨解囊,這令那些習慣于德國買單的其他成員國很不適應,,更何況其他成員國普遍認為德國從歐洲一體化中獲益最多,。默克爾被某些媒體戲稱為“Medame Non”(一直說“不”的女士),因為她把每項救助措施都與苛刻的條件掛鉤,�,?傊缃裨诘聡�,,無論是政治精英,,還是民眾,其對進一步推動歐洲一體化的共識也不再是既定的,、無條件的,,這無疑給歐洲一體化的未來帶來了諸多變數。
在此,,人們也可以看到德國“正�,;钡你U摚寒攦傻聸]有統(tǒng)一的時候,德國的“不正�,!睜顟B(tài)換來了歐洲一體化的“正�,!卑l(fā)展;但是,,當兩德統(tǒng)一后,,德國想要像正常國家那樣追逐自身利益時,就正如歐債危機所顯示的那樣,在其他成員國引發(fā)了猜忌乃至憤恨,,而且馬上又重現歷史遐想,。顯然,基于德國的經濟實力和歷史責任,,德國不能輕言只做一個正常國家,。但與此同時,,德國不能單獨領導,,而是應與法國合作,雖然伴隨著法國經濟的衰弱,,法德軸心的重心已經倒向德國這一邊,,但是“政治和軍事強而經濟弱”的法國與“經濟強而政治和軍事弱”的德國之間的“不對稱的對稱”格局(斯坦利·霍夫曼語)并未被打破。結合德國在歐債危機應對中迄今的獨斷表現,,德國前聯邦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曾諄諄告誡說:“歐盟也或許會因德國人而失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他表示:“無論如何,,我們德國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成為歐盟這一偉大工程停滯,、失效或崩塌的原因。全世界都在等待歐洲終于能用一個聲音說話,。其中,,包括德國人與法國人以及其他鄰國合作的堅定意志”。德國對于歐洲而言或許太大,,但對于世界而言又卻太小,。因此,德國若想要在世界上保持現有的地位乃至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力,,離不開一個強大的歐洲,。
|
歐盟春季峰會成果寥寥 南北分歧加劇 |
記者
吳叢司/布魯塞爾報道 |
為期兩天的歐盟春季峰會15日在布魯塞爾落下帷幕。本次峰會把重點與難點放在如何保持經濟增長與財政緊縮的平衡上,,然而,,峰會不但未達成實質性成果,反而擴大了南北歐在此問題上的分歧,。
一年之計在于春,,但歐盟領導人并未好好把握時機,為全年推進債務危機解決進程打下良好基礎,。在本次春季峰會上,,歐盟領導人不但未能達成實質性成果,反而使在緊縮政策問題上的分歧愈加明顯,。
深陷經濟衰退泥潭的南歐陣營,,主張以“促進經濟增長”為重心,擺脫“財政緊縮”的束縛,提高政府投入以解決高企的失業(yè)率,,尤其是作為歐元區(qū)第二大經濟體的法國,,對于寬松政策刺激增長的要求越發(fā)高調。
去年以來,,法國經濟增長盡顯疲態(tài),。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12日表示,法國2013年底公共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可能達到3.7%,,這一數字明顯高于歐盟此前設定的3%的紅線,。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法國政府已表示今年不會采取額外的緊縮措施來降低赤字,。奧朗德表示,,單純依靠財政緊縮無法解決歐洲的經濟問題,確保經濟增長才是歐洲國家的優(yōu)先議程,。
與南歐國家相比,,北歐國家如德國、芬蘭,、比利時等仍保持著較為平穩(wěn)的經濟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則希望歐盟繼續(xù)貫徹財政緊縮的大方向,,優(yōu)化經濟結構,,縮減政府開支。
德國總理默克爾一直為推動財政緊縮而東奔西走,,其倡導緊縮到底的堅定姿態(tài)一如既往,。在峰會召開的兩周前,默克爾再次強調:“意大利大選之后,,現在的歐洲看起來正面臨著財政緊縮或是提高經濟增長的選擇,,但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假設前提”。言下之意,,財政緊縮和提高經濟增長并不對立,。
意大利政府是否能順利組閣攪動全球金融市場,擔心歐債危機卷土重來的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等風險資產,,避險情緒推升美元對歐元匯率,。今年2月初以來,歐元對美元匯率已回吐5%,。
意大利組閣期限將至,,如果該國無法組建政府,意大利面臨第二次選舉的可能,。因此,,意大利的政治風險是未來幾天內壓低歐元的一大因素,,此外,市場翹首期盼的歐盟春季峰會成果乏善可陳,,并不能對歐元構成支撐,。預計歐元短線前景不容樂觀。
另外,,相較于美國經濟近期顯露出的回暖勢頭,,歐洲經濟則遜色許多。歐盟統(tǒng)計局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qū)2012年第四季度季調后就業(yè)人數創(chuàng)近7年最低,,環(huán)比下降0.3%,同比下降0.8%,。當天,,歐洲央行發(fā)布月度報告稱,歐元區(qū)經濟增長前景面臨下行風險,,歐洲央行將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立場。
目前,,市場對于美聯儲可能提前結束或收縮量化寬松措施的預期開始上升,,而這種市場預期無疑將有利于美元的進一步走強。因此,,后市歐元對美元持續(xù)走低的可能性較大,。